由于该美术馆不再专门用于展出吴大羽的作品,“吴大羽美术馆”这一名称已不使用,此建筑暂时处于未名状态。然而,这座建筑的设计灵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吴大羽。
吴大羽
吴大羽(1903-1988)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、诗人,是中国抽象绘画奠基人。他出生于江苏宜兴,1922年赴法国留学,学习油画和雕塑。回国后与林风眠等在杭州共同创办国立艺术院(现中国美术学院),并任西画系主任。他于1950年代早期失去教职,从此在上海家中一个十平米的阁楼里作画,直至逝世。
我们的建筑设计受到吴大羽的艺术的影响。他在明信片大小的画幅上追求“力”和“宁”的表达,促使我们反复推敲建筑空间的尺度。吴大羽的诗《金刚》更是生动地描述了动态和变化的建筑:
影子想骗过形体
时间在嘲笑空间
我没声又没踪影
出入光阴的黑暗
时间
吴大羽的诗进而引发了我们去探究建筑中的时间维度。时间可以被设计吗?借法国哲学家弗郎索瓦·朱利安《论“时间”》一书作为理论引导,我们对中西时间进行了比较:经典西方时间:观察者在时间之外;时空分离;时间是匀质、可分割、单向离去、有始有终;明确定义过去与未来,几乎无法定义现在;可称为客观时间。传统中国时间:观察者在时间之内;时空一体;时间是变化、连续,迎面而来、无始无终;这个时间永远是现在;可称为主观时间。中国时间的富有弹性可以被转化为设计的可能性。
九曲桥案例:如果一条水面直接跨过去需走3步,折了9次,可能就要走27步,时间也就延长9倍,空间的感受也随之扩大。我们把中国时间观和西方透视法结合,设计了一系列楔形空间,包含功能空间和纯建筑空间:这些空间从一个方向被透视夸大,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又被压缩;于是时空感知不断变化,显现了时空的不可度量性,带来的是更丰富的时空体验。访客在时空中迷失,步入一个发现之旅。吴大羽美术馆是一个时空游戏场。
空间
美术馆建筑本质上提供的是“游”的体验,空间及空间关系自然成为设计焦点。除了透视设计,我们引入了“纯建筑空间”的概念:即一系列室外或半室外空间,构成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;它们的形状具有戏剧性的张力,强化“游”的过程。建筑群总体的格局用“院”和“进”进行组织,形成与传统的对话,同时构成在透视游戏之上的又一体验空间层次。
形式
对时空和体验的关注使摆脱了静态的构图,即解除了立体的建筑体量之间及平面的立面元素之间的形式关系。在此,瑞典建筑师莱弗伦兹的工作对我们的启发是巨大的。
结构
此项目的结构体系部分采用无梁混凝土板柱体系,部分为钢结构框架体系。
地域+材料
除了在空间上,我们也在建筑的材质和色彩上也尊重乌镇,尊重江南,用水泥瓦屋顶、水泥瓦墙面,及素混凝土墙面构成黑白灰的含蓄色调。